|
新聞詳情
2020戰疫"成果不僅立地而且頂天來源:上海自儀股份作者:上海儀表股份三廠
隨著武漢“解封”,“戰疫”主戰場由國內轉向國外,人們的目光更多轉向了復工復產。 而作為一家科技產業媒體,從疫情爆發至今,儀器信息網對于涉及“抗疫”的產業科技動態也做了全方位報道,尤其是那些讓人目不暇接的病毒檢測手段及相應產品的問世。 記得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講過一句話,做科研要“立地頂天”。立地,指研究成果要滿足*的需求,要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產品中,服務社會。頂天,指作基礎研究時,要處在國際*前沿。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在2月15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面對當前疫情,科技人員從總體上來講,要關注打贏防疫攻堅戰,要做好在疫情過程當中對病人的救治工作。同時,在救治過程當中,對救治經驗進行記錄,進行總結,形成報告論文也是必要的”。 本文試圖對“抗疫”*階段,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基礎性科研成果做一個簡要梳理。這些成果都已公開發表。 提到發表論文,就繞不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福院士。1月24日,高福院士領銜的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篇題為“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2019”的文章。文中首次報道了2019-nCoV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家族中的第7個成員。 幾天以后,1月30日,《柳葉刀》發表了由中國疾控中心譚文杰、山東*醫科大學史衛峰等人完成的工作“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論文發現*冠狀病毒進入人類細胞所使用的分子“通道”,即人類的受體,可能也與SARS病毒相同,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不過,作用過程不完全相似。 2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志同日上線兩篇中國科研團隊的關于*冠狀病毒的研究論文,這也是Nature雜志首次發表*冠狀病毒研究論文。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永振團隊的文章標題為“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該研究主要發表了*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它也為后續一系列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開發提供了先決條件。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的文章標題為“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該文章的重要結論是,蝙蝠可能是*冠狀病毒的來源。在石正麗團隊的Nature論文之前,也有將病毒自然宿主指向蝙蝠的研究,但石正麗團隊是首次全球頂刊評審后通過的結論。 不過,雖然自然宿主主要指向了蝙蝠,但中間宿主是誰依然還有爭議。香港大學教授管軼、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陳金平等把目光投向了被走私*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穿山甲。不過這方面的研究尚無一個較為明確的定論。考慮到正是中間宿主為病毒提供了變異進化和接觸人類的機會,只有隔絕了中間宿主,才算真正隔離了傳染源。所以,這一方向的研究進展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時間來到4月28日,鐘南山、李蘭娟等近40位*聯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20in China”一文。該研究基于迄今為止*規模的樣本分析(1099個病例),得出結論,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長潛伏期24天(潛伏期中位數4天)。這些結論基本上刷新了當時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對抗擊新冠病毒帶來了新的參考。 結構生物學領域則在3月份閃耀出“集群光芒”,中國學者“CNS”三箭齊發。 4月4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在《Science》雜志發布論文《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解析出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與新冠病毒RBD的復合物的電鏡結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及齊建勛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2 entry by using human ACE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細胞儀檢測,確定S1 CTD(SARS-CoV-2-CTD)為SARS-CoV-2中與hACE2受體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 4月30日,《自然》期刊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方式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的研究論文,該成果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的聯合攻關。他們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復合物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體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 這三項成果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測試技術,互為支持、互為補充,為我們揭秘病毒進入人體的那一刻,同時也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以及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附記 也許是接受了SARS的教訓,面對新冠病毒,中國這次在確定病原體、對病毒進行分離、基因測序和發現病毒受體等工作方面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就是“頂天”工作也做得非常*。 展望未來,只要新冠病毒不自動消失的話,與其相關的科研工作的熱度可能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而新冠疫苗及其防治藥物的相關研究將很可能會成為下一波重磅級論文中的主角。 就在4月30日,上海上自儀股份公司和/楊海濤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自儀遠東儀表廠蔣華良團隊以及清華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在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論文,率先在國際上*解析*冠狀病毒又一關鍵靶點—主蛋白酶的高分辨率三維空間結構,并篩選出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我們期待這次篩選出來的“老藥”要比瑞德西韋有更好的表現。 全球范圍內的“新冠”科研競賽也許將更趨白熱化! |